真菌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疾病,死亡率高,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常见致病菌有念珠菌、曲霉、毛霉等,可通过血液培养等方法诊断,治疗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和支持治疗,预防感染的关键是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1.什么是真菌性败血症
真菌性败血症是指真菌在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2.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念珠菌、曲霉、毛霉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AIDS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等,容易感染真菌。此外,器官移植、导管插管等医源性操作也可能导致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3.症状
真菌性败血症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常见的有发热、寒战、呼吸急促、低血压等。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黏膜损害、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等。
4.诊断
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血液培养是诊断真菌性败血症的重要方法,但阳性率较低。此外,还可以检测血清真菌抗原、PCR等。
5.治疗
真菌性败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药物、棘白菌素类药物等。支持治疗包括纠正休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支持等。
6.预防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意个人卫生等。
总之,真菌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应注意预防感染。如果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