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其发生原因与母乳中某些成分有关。以下是关于母乳性黄疸的一些重要信息:
1.胆红素生成增加:
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肝循环,经肠道排泄,增加了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
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母乳性黄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胆红素排泄减少:
母乳中含有一种脂肪酸,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胆红素的结合减少,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占优势,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3.其他因素:
母乳喂养的婴儿,胎便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可使黄疸加重。
一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等,可竞争胆红素结合蛋白,使胆红素游离,增加胆红素的肾排泄。
母亲的饮食,如摄入过多的胡萝卜素,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导致婴儿出现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足月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黄疸,或消退后又加重。
2.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生理性黄疸消退后2周或更长时间后仍持续不退。
3.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增加。
4.肝功能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正常。
5.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感染、溶血性疾病等。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主要有以下方法:
1.一般治疗:鼓励母乳喂养,保证患儿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光照治疗: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以降低胆红素水平。
3.药物治疗:一般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但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使用益生菌、苯巴比妥等药物。
4.停喂母乳:如果胆红素水平较高,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的迹象,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待胆红素水平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需要注意的是,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对婴儿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如果对母乳性黄疸有任何疑问,可咨询医生,以获得更专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