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低血压:
临床表现:患者常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心慌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
危害:急性低血压的危害较大,可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如大脑供血不足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梗死;心脏供血不足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慢性低血压: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等,甚至晕厥。
危害:慢性低血压一般起病隐匿,症状多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同样不可小觑。长期低血压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导致各脏器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
孕妇:低血压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孕妇低血压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出现低血压。低血压可导致老年人出现头晕、乏力、跌倒等风险,增加骨折等意外的发生。老年人低血压应注意休息,避免久站、突然改变体位等。
治疗:
饮食调整:低血压患者可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多喝水,多吃一些有助于提升血压的食物,如桂圆、大枣、莲子等。
药物治疗:如果低血压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物。
病因治疗:对于因其他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贫血引起的低血压,应纠正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低血压,应补充甲状腺素等。
预防: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
避免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熬夜。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低血压虽然不像高血压那样引起广泛关注,但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低血压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预防。同时,健康人群也应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