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59mmHg属于低血压,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可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就医。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来说,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程度,可分为轻度(90-60mmHg)、中度(60-50mmHg)和重度(<50mmHg)。
低压59mmHg处于低血压的边缘,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也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眼前发黑等不适。如果低压持续低于59mmHg,或出现上述症状,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
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病理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体位性低血压: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低血压,称作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抑郁药等。
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等。
如果低压59mmHg是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如:
饮食:适当增加食盐的摄入量,多喝水,多吃汤类食物。
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
体位改变:从平卧位、蹲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避免血压突然下降。
如果低压59mmHg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劳累、饥饿、紧张、焦虑、剧烈运动等,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如果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不适,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以免发生意外。
总之,低压59mmHg属于低血压,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或低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