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以及患者全身情况,主要有呕血和(或)黑粪,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氮质血症,贫血和血象变化等,此外老年患者等可能不典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这一范围。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还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
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呕血和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表现为黑粪。但若出血量小、速度慢,亦可无呕血或黑粪仅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超过1000ml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等急性失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发热:一般在38.5℃以下,可持续3-5天。
4.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上升,约24-48小时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4.3mmol/L,3-4天后恢复正常。
5.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失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出血2-5小时后,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一般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也相应升高。
6.其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还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
此外,对于老年患者、有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总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对于出现呕血、黑粪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