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导致肝损伤,使用时需按说明书剂量服用;布洛芬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还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常见退烧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
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退热药物,其解热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一般不会引起胃肠道出血。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导致肝损伤,甚至引起急性肝衰竭。因此,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用,不要超量服用。
布洛芬也是一种常用的退热药物,其解热镇痛作用较强,抗炎作用较弱。布洛芬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头痛、头晕等症状。此外,布洛芬也可能会加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因此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布洛芬。
在使用退烧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退烧药只是缓解症状的药物,并不能治疗病因。如果发热是由感染引起的,还需要同时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退烧药一般建议在体温超过38.5℃时使用,但如果患者出现高热惊厥、严重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即使体温没有达到38.5℃,也需要及时使用退烧药。
退烧药一般需要每隔4-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不超过4次。如果服用退烧药后体温没有下降或下降不明显,可间隔4-6小时后重复使用,但需要注意每次使用的剂量不能超过说明书推荐的最大剂量。
退烧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使用退烧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总之,退烧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滥用。如果发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