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主要症状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机体的代偿能力等,一般症状包括皮肤黏膜苍白、乏力、易倦等,不同类型的贫血还可能有其特殊的症状,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贫血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机体的代偿能力等。贫血的一般症状包括皮肤黏膜苍白、乏力、易倦、头晕、头痛、耳鸣、心悸、气短、纳差等。不同类型的贫血还可能有其特殊的症状,如缺铁性贫血可能有吞咽困难、口角炎、舌乳头萎缩等;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有手足麻木、行走困难等。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如果Hb<120g/L,或MCV(红细胞平均体积)<80fl,或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7pg,或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即可诊断为贫血。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贫血的类型和病因,如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叶酸、维生素B12、网织红细胞、骨髓穿刺等。
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是纠正贫血的关键,如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贫血的症状进行治疗,如补充造血原料、输血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对于贫血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节食或挑食,适当补充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此外,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更加关注贫血的发生,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