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成块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原因所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比如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血小板减少症等。
月经期间,由于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含量降低,导致子宫内膜坏死、脱落,从而使其与月经血混合,表现为月经成块状。当月经量过多,排出速度过快时,可能会导致经血凝结成块。
子宫腺肌症可能与剖宫产、诊断性刮宫、人工流产等因素有关,上述经宫腔的操作或者手术可能会使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从而诱发本病。存在慢性子宫内膜炎、高雌激素血症、遗传等因素时,也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患有子宫腺肌症时,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其周期性增生、剥落等功能性改变,从而可能使经量增多,出现月经成块状的现象。
体内存在子宫内膜息肉时,由于宫内膜间质过度增生,形成良性的内膜腺体,腺体增大时可能导致经血排出不及时,形成凝血块,从而可能导致经血中伴有血块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雌激素过高时,可能会刺激子宫内膜过多生长,从而形成息肉。息肉的形成也可能与炎症因素有关,比如宫内节育器刺激、分娩、流产等产生的炎症。存在长期服用激素类保健品、肥胖、高血压等因素时,也可能增加患病的几率。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时,由于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可能在月经期间,出现月经量多,伴子宫内膜脱落物的现象,表现为月经成块状。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血小板生成不足、血小板被破坏过多以及血小板在脾脏滞留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