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生喷射性吐奶通常与过度喂养、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颅内压增高症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
过渡喂养多发生于配方奶粉喂养,如喂食次数频繁、喂养量过多等。易使新生儿胃内压增高,出现胃食管反流的状况,从而导致新生儿发生喷射性吐奶的现象。因此在喂养时,可以少量多次喂养,控制每次喂养的量,在两次喂奶之间,添加一次水喂养,在宝宝3—4个月左右,可以培养宝宝三四个小时左右吃一次奶,养成饮食规律的习惯。夜间妈妈需要减少喂奶次数,夜间喂奶不但影响家长和宝宝的睡眠质量,夜里吃奶还会造成宝宝营养过度。改善过度喂养,新生儿喷射性吐奶的症状会明显改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病症。病因多与遗传、环境等有关。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脱水等。呕吐是主要症状,最开始是回奶,接着发展为喷射性呕吐,几乎每次喂奶后都会呕吐。治疗方法包含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幽门患肌切开术、经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这两种是该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效果好术后易恢复。对于发病晚、缺乏手术条件的患儿,多用保守治疗,如适当的减少喂奶量或者给患儿喂食比较稠的乳液、给患儿补充生理盐水或补钾等方式。减少新生儿喷射性吐奶的次数,缓解症状。
因为颅内压增高,会刺激延髓部位,引起呕吐中枢反射,导致新生儿饮食后出现喷射性吐奶的现象。如果有喷射性吐奶的同时,还有精神不振、发热、嗜睡等症状可能和颅内感染有关。改善颅内压增高常用的药物有20%的甘露醇、山梨醇等。注射20%的甘露醇或者山梨醇等药物,能缩小整个脑组织,达到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效果。针对颅内压高的患儿要给予护理,如卧床休息,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保持呼吸通常、抬高头位,保持头部稳定,有利于头部血液回流,减轻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