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统称,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主要依靠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诊断,治疗方法包括随访观察、物理治疗、宫颈环形电切除术等,预防措施主要为接种HPV疫苗、定期筛查等。
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是一组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子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宫颈不典型增生→宫颈原位癌→宫颈浸润癌。
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HP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主要感染皮肤和黏膜的上皮细胞。目前已经鉴定出超过200种HPV型别,其中约40种与生殖道感染有关。高危型HPV,尤其是HPV16和18型,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早年分娩、多产等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他生物学因素: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II型、滴虫等病原体的感染,可能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其他因素:吸烟、口服避孕药、免疫抑制等因素,可能增加HPV感染的易感性,从而增加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
阴道流血: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即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绝经后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阴道流血。
阴道排液:多数患者有阴道排液增多,可表现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筛查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的巴氏涂片和液基细胞学检查。
HPV检测:HPV检测是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及以上者。
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宫颈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对宫颈活检组织的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的治疗主要根据病变的程度和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随访观察:对于细胞学检查为LSIL且HPV阴性者,可仅进行随访观察,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宫颈细胞学和HPV。
物理治疗:包括激光、冷冻、微波等方法,适用于病变较局限的患者。
宫颈环形电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较局限、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包括冷刀锥切和利普刀锥切,适用于病变较广泛、无生育要求或保守治疗后病变持续存在者。
子宫颈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较严重、无生育要求或保守治疗后病变复发者。
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接种HPV疫苗: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种。
定期筛查: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建议从21岁开始筛查,或早于性生活开始3年,每3~5年进行一次。
及时治疗:发现HPV感染或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展。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生活。
增强免疫力: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之,子宫颈上皮瘤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