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多发生在35-50岁女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不明,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35-50岁女性,发病率为0.5%-1%。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1.关节表现:多对称性、多关节炎,常见于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其次是膝、趾、肘、肩、踝、颞颌关节等,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中,又以腕关节最为常见。多伴有压痛、肿胀、晨僵,可伴有畸形。
2.关节外表现:
一般表现:可有发热、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等。
心脏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
呼吸系统受累:可有胸膜炎、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等。
消化系统受累:可有肠系膜血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血液系统受累: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等。
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标准如下: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4.对称性关节肿(≥6周)。
5.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控制炎症、保护关节功能、预防畸形。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制动、物理治疗等。
2.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3.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晚期有畸形的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用药、定期随诊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定期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