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中医称为肛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由肛管或直肠周围脓肿引起,主要症状是局部流脓、湿痒及疼痛,其分类方法有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主要包括保持肛门清洁、治疗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饮食调理、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中医称为肛漏。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肛瘘多由肛管或直肠周围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管道腔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瘢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肛瘘的主要症状是局部流脓,湿痒及疼痛。初期流脓较多,色黄而稠,粪臭味重,肛漏的分泌物多而臊臭,色黄,严重时可有粪便流出。其次是疼痛,瘘管通畅无炎症时常不感疼痛,只感觉局部发胀和不适,行走时加重,若外口封闭,瘘管存积脓液,或粪便进入瘘管,则会疼痛加重或排粪时疼痛加重,而内盲瘘时常感到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粪时疼痛加重。
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包括皮下瘘、单纯性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包括单纯性高位肛瘘、复杂性高位肛瘘。
2.按瘘管数量分类:
单发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
多发性肛瘘:有多个瘘管。
3.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括约肌间型:最常见,多为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经括约肌型:较为常见,多为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及直肠环之间。
括约肌上型:最少见,多为高位肛瘘,瘘管位于直肠环以上。
括约肌外型:罕见,瘘管穿过肛提肌。
肛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非手术治疗:包括中药坐浴、局部理疗、口服抗生素等。适用于肛瘘初期或肛瘘术后恢复期。
2.手术治疗:
肛瘘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
肛瘘切除术:适用于高位肛瘘。
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可避免肛管直肠环断裂引起的肛门失禁。
肛瘘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肛门清洁:便后清洗肛门,勤换内裤。
2.治疗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避免发展成肛瘘。
3.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肛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