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可能与生理变化、环境刺激、药物作用、应激状态、感染因素等。
1.生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在体内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一般清晨细胞数量会减少,午夜时细胞数量增多,属于正常现象。
2.环境刺激
如寒冷、饥饿、劳累、精神压力大、过度运动以及情绪激动等状况,可能会造成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增多,进而使骨髓释放酸性细胞减少,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3.药物作用
患者可能长时间服用某些药物,如甲泼尼龙片、地塞米松片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抗胆碱能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一般停药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4.应激状态
患者由于烧伤、手术、严重组织创伤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会发生偏低情况。一般应激状态消失后,患者会逐渐恢复正常状态。
5.感染因素
如支原体肺炎、病毒感染等,可能导致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偏低。这些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比例转变,红细胞比例相对较高,对应的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减少。
当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时,建议及时就医,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指标,确定具体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