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也与黏膜屏障被破坏有关。其主要症状有:
1.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性质:多为上腹部隐痛、灼痛、胀痛或钝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节律性:胃溃疡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重复上述节律;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时(夜间)痛,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可缓解。
周期性:上腹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与季节、精神因素、饮食、药物等有关。
2.其他症状:
消化不良: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出血和穿孔: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表现为呕血、黑便、腹痛加剧等。
体征:溃疡活动时,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症状并非消化性溃疡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因此,诊断消化性溃疡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对于疑似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常用的药物有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服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同时,定期复查胃镜,了解溃疡愈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老年人、有慢性疾病者、长期服用NSAID类药物者等高危人群,如有上腹痛等不适症状,应高度警惕消化性溃疡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此外,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的复发倾向,患者在治愈后仍需注意预防,避免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