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好发于患有某些疾病、接受某些治疗、有遗传因素或存在其他风险因素的人群,包括心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接受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长期留置导管、年龄较大、女性、吸烟、酗酒、肥胖等。
1.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心脏疾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感染性疾病: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
2.接受某些治疗的人群: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接受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如心脏瓣膜置换术、起搏器植入术等。
长期留置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
3.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家族性疾病可能增加患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
4.其他:
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
性别:女性多于男性。
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肥胖等。
需要注意的是,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的药物等,也有助于预防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贫血、栓塞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