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要点包括疼痛特点、发作频率、诱因、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和预后。
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虽然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但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对稳定,通常不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稳定性心绞痛非常重要。
1.疼痛特点: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通常是劳力性的,即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或小指,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或下颌部。疼痛性质为压迫感、发闷或紧缩感,而不是尖锐的刺痛。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更为剧烈,常伴有濒死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部位与稳定性心绞痛相似,但范围更大,可波及整个前胸,甚至上腹部。疼痛性质为压榨样、窒息感或烧灼感。
2.发作频率: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发作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稳定。一般每月发作2~3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发作更为频繁,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有些患者在发作前可能有先兆症状,如乏力、胸部不适、心悸、呼吸困难等。
3.诱因: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与上述因素无关,常常在安静或睡眠中突然发生。
4.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而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通常正常。心电图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可表现为ST-T改变,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可出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或压低。
5.并发症:稳定性心绞痛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急性心肌梗死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6.预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梗死的面积和部位、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后遗症。
总之,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虽然都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但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冠心病。对于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等,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