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总是红一块一块的有可能是脂溢性皮炎、湿疹、皮肤癣菌病等引起,需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脂溢性皮炎
患者有脂溢性皮炎家族史或自身神经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失调、饮食不当、患其他皮肤病均有可能诱发脂溢性皮炎,一般发病时可见面部出现附着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而且大多伴有瘙痒。
患者可外用水杨酸、焦油制剂等溶解脂质、促进角质剥脱,也可使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药物抑制炎性反应、缓解瘙痒,并发真菌感染时可合用咪康唑、酮康唑等药物抑制真菌繁殖,并发细菌感染时则可合用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药物杀灭真菌。
患者平时需定期清洗皮肤,适当涂抹润肤霜,避免使用含酒精及其他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不可搔抓、摩擦皮损部位,同时还需注意防晒。
2.湿疹
患者接触过敏原、内分泌异常、存在慢性感染、受阳光曝晒、情绪紧张均可诱发湿疹,此时患者面部不仅可出现红斑,还可伴有丘疹、丘疱疹、水疱。
一般无水疱、渗出、糜烂的患者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湿敷,而形成糜烂面的患者则需换用氧化锌糊剂、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此外,患者也可在皮损部位涂抹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药物缓解炎性反应,必要时可合用西替利嗪、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如果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则也可利用UVA光疗、UVB光疗等物理治疗方法减轻皮肤损害、促进恢复。另外,患者也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中药提取物辅助治疗,但需预防肝肾损害。
患者需避免搔抓、摩擦皮损,同时需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洗浴产品,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皮肤癣菌病
患者肥胖、多汗、免疫力低下或接触感染者、使用被污染器具均可诱发皮肤癣菌病,皮肤组织在皮肤癣菌作用下可持续充血形成红斑并伴有瘙痒。
一般鳞屑角化型患者需外用水杨酸促进角质剥脱,然后可合用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等药物抑制皮肤癣菌繁殖,而皮损部位未产生鳞屑的患者则可直接外涂上述抗感染药物。但若外用药物疗效欠佳,则患者还需口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药物增强疗效。
患者需定期清洗皮肤,清除表面的鳞屑,同时不可反复搔抓、摩擦皮损部位,防止皮肤损伤加重或并发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