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炎症、痉挛、栓塞等也会导致心肌缺血。其症状包括典型胸痛、上腹部疼痛等,检查方法有心电图、负荷试验等,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预防方法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1.原因
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
2.症状
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典型胸痛、上腹部疼痛、不适、心悸、气促等,不典型的症状有头痛、牙痛、咽痛、肩痛、腿痛,常需要与相应器官所引起的不适相鉴别。
3.检查
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超声心动图等。其中,心电图是最常用、最简便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敏感性较低;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可提高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能发现间歇性、一过性心肌缺血;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了解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判断心肌是否存活;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诊断
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如果有典型的胸痛,结合心电图或其他检查有心肌缺血的证据,即可诊断为心肌缺血。但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如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胸膜炎、心包炎等。
5.治疗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药物治疗主要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介入治疗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来改善心肌血供。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肌缺血患者。
6.预防
心肌缺血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等。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及时治疗。
总之,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如果出现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同时,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