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全称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攻击肝脏细胞,导致肝细胞受损、坏死,进而引发肝脏炎症。乙肝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临床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占比较大。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等症状。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病情可痊愈,也有少部分患者可转化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症状较轻,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症状。当病情严重到失代偿期肝硬化时,可出现多种并发症,比如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该病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来维持病情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母婴和性接触。其中,血液传播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包括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性接触是该病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可能含有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给伴侣;母婴传播是该病在家庭中聚集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亲在怀孕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密切接触中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能够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从而减轻肝脏损害。如果患者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则需要考虑进行肝脏移植手术。
患者治疗期间应调整饮食结构,可以吃些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比如苹果、菠菜、芹菜等。尽量避免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比如糖果、肥肉、烤鸭等,以免增加肝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轻度运动,比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恢复。
对于尚未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群,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该病发生几率。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生活用品。此外,也可以去医院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能够使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