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复发性抑郁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1.症状
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
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
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
2.诊断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②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3.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有许多新型抗抑郁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副作用小,患者的依从性高。
心理治疗: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等。
物理治疗: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改良电抽搐(MECT)治疗。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
4.预防
培养良好的人格:一个人应付精神刺激的方式与他的人格特点密切相关,表现为对挫折的耐受性、感知能力、内控能力以及自信心等。自幼培养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心态: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避免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糖分,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
增加社交活动:多参加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总之,复发性抑郁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及时治疗。患者和家属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心理调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