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即脑瘫,小儿脑瘫诊疗的常规可以从定义与症状、诊断与分型、评估与检查等方面分析。
1.定义与症状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并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等。
2.诊断与分型
诊断脑瘫需满足必备条件: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反射发育异常、肌张力及肌力异常。同时,病因学依据和头颅影像学佐证可作为参考条件。脑瘫可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等多种类型,也可根据肢体瘫痪部位分型。
3.评估与检查
脑瘫患儿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运动能力评估、智力评估、语言评估等。此外,还需进行环境评定,了解儿童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活动完成情况、舒适程度及安全性,提供环境改造建议。辅助检查包括头颅影像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等。
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脑瘫症状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