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黏膜异位症通常无需治疗,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等,可采取药物、内镜下或手术治疗。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是一种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通常在做胃镜或其他上消化道检查时偶然发现。其症状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吞咽困难、黑便等。
一般来说,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无需治疗,但若出现严重症状或合并其他疾病,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者,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内镜下治疗:对于合并食管溃疡、狭窄等并发症者,可在内镜下进行黏膜切除术、剥离术等。
手术治疗:若病变范围较大,或药物、内镜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食管切除术等。
需要注意的是,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症状与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相似,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此外,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等药物的患者,若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应警惕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发生。
总之,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症状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检查等综合判断。对于有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