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小结节是否严重,需要根据病灶类型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再生性结节常常表现为肝脏内弥漫分布较多的肝细胞结节,但结节周围并不存在纤维组织,因此可与肝硬化区别。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但通常与肝脏异常愈合反应有关,该病可引起腹部包块、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等症状,但多数预后良好,一般并不严重。
该病属于良性病变,但病因不明,通常与口服避孕药、先天性血管畸形、肝细胞异常再生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可无症状,少数病变范围较大者,可引发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疼痛,临床上可行手术切除或动脉栓塞治疗,总体预后较好,通常亦不严重。
该类结节常发生在肝门周围,可引起门脉高压,其余部分肝组织可呈正常或萎缩,但肝功能多为正常,该结节具有一定恶变几率,若为良性结节,通常并不严重。若结节为恶性,通常比较严重。
肝硬化可导致肝脏弥漫性、纤维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坏死,随后可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脏纤维组织再生等,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后期可引发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异常、肝性脑病、肝腹水等症状,预后较差,因此比较严重。
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该病发作与口服避孕药密切相关,该病可导致肝脏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临床上可应用肿瘤切除术、肝叶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等方式治疗,总体预后较好,因此相对并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