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造成慢性骨髓炎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三类:细菌感染、骨骼疾病和其他因素。开放性骨折、血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等可致细菌感染;骨骼结构异常、代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可致骨骼疾病;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皮肤破损等可致其他因素。
根据造成慢性骨髓炎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细菌感染:
开放性骨折:骨折后,伤口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细菌通过伤口进入骨骼,引起感染。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扁桃体炎、脓疱疮等)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骼,导致骨髓炎。
医源性感染:在进行手术、注射、穿刺等医疗操作时,细菌进入骨骼,引发感染。
2.骨骼疾病:
骨骼结构异常:如骨囊肿、骨肿瘤等,容易导致骨骼血液循环障碍,使细菌更容易滋生和繁殖,从而引发骨髓炎。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增加骨髓炎的发病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白血病等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容易感染细菌,引发骨髓炎。
3.其他因素: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放疗、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时使用的放疗、化疗药物,会对骨髓造成损伤,使细菌更容易感染。
皮肤破损:皮肤破损后,细菌可通过破损处进入骨骼,引发感染。
总之,慢性骨髓炎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对于开放性骨折、糖尿病等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骨髓炎的发生。一旦发生骨髓炎,应及时就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和老年人是慢性骨髓炎的高发人群,由于这两类人群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更加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受伤,预防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