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疫苗通常需接种两针,间隔一个月,具体方案因地区、疫苗种类和个体情况而异。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保护效力因疫苗种类而异。接种后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通常会自行缓解。
手足口疫苗通常需要接种两针,一般间隔一个月,但具体的接种方案可能因地区、疫苗种类和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接种手足口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已经上市了多种手足口疫苗,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二价灭活疫苗。EV71型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发生率,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CA16型疫苗对CA16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85%左右。
以下是关于手足口疫苗接种的一些注意事项:
接种对象:6月龄至5岁的儿童。
接种程序: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接种禁忌: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发热、患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具体情况可咨询接种医生。
不良反应:接种手足口疫苗后,少数儿童可能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硬结,或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会自行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接种手足口疫苗后,仍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和通风;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总之,手足口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家长应按照当地的接种计划,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避免上学或参加集体活动,以免传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