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严重类型,主要由伊蚊传播,其临床诊断标准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需具备发热、疼痛、皮疹三个症状中的两个,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确诊病例需在疑似病例基础上,加一项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鉴别诊断需与黄热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类似疾病进行。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严重类型,主要由伊蚊传播,临床特征为高热、头痛、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下面是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标准:
1.登革热疑似病例,具备发热、疼痛、皮疹三个症状中的两个,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者。
2.登革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下列一项:
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恢复期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
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黄热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对于高危人群,如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旅行者、输入性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等,应密切关注症状,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预防登革出血热的关键是防蚊灭蚊,减少伊蚊的滋生。在流行地区,应使用蚊帐、蚊香、防蚊液等防蚊措施,避免在伊蚊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出,穿长袖衣物和长裤,暴露皮肤可涂抹驱避剂。同时,要及时清理家中的积水,消除伊蚊的滋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