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疾病,但也存在辐射、费用较高、失败率和并发症风险等局限性,治疗前需进行全面评估,治疗后需密切观察。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介入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其治疗原理是通过血管穿刺将导管送达病变部位,然后通过球囊扩张、置入支架等方式对病变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患者通常在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一周左右即可出院。相比传统的开胸手术,介入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风险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介入治疗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和医生都需要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其次,介入治疗的费用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担。此外,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风险,如封堵不全、血管损伤等。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介入治疗。患者在治疗前需要禁食6-8小时,排空膀胱。治疗后需要卧床休息12-24小时,穿刺部位需要加压包扎6-8小时。患者在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总的来说,介入治疗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在进行介入治疗前,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收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