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高血压是一种在改变体位时出现的高血压现象,主要是由于站立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诊断标准、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如下。
1.诊断标准
测量血压时,需要在卧位和站立位分别测量。站立后3分钟内,收缩压(高压)升高≥20mmHg或舒张压(低压)升高≥10mmHg。重复测量3次,均符合上述标准,可诊断为体位性高血压。
2.危害
虽然体位性高血压本身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长期的血压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导致头晕、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
3.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情绪紧张等。如果血压升高较为明显,或出现明显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降压药,比如硝苯地平。
4.注意事项
无论是卧位还是站立位,都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变化。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从卧位到站立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