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排便失禁是指本身不存在解剖结构异常,也没有发生神经病变,但患者会反复发生不受控制的排便,属于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的一种。其病因复杂,通常与肌肉功能异常、神经损伤、长期便秘及腹泻、认知障碍和精神心理问题、肥胖、妊娠和分娩等原因有关。
患者可能无法随意控制排便或排气,由于粪便和气体不受控制的排出,会导致肛门会阴部长期处于潮湿状态。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便急、便秘、尿失禁等症状。长期患病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如孤僻、抑郁、烦躁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日常应限制牛奶、奶酪、酸奶等乳制品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油麦菜、燕麦等,增加粪便的体积和软度,便于排出。对于合并腹泻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止泻药治疗,如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药用炭片、蒙脱石散等,抑制肠道蠕动、吸附肠道中的水分,缓解症状。
患者也可以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通过肌电图生物反馈和肛管压力生物反馈,训练患者认识并控制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改善功能失调。对于严重大便失禁患者,可以采取肛门括约肌修复术治疗,通过缝合或重建受损的肛门括约肌,以恢复其对排便的控制能力。
患者每天可以使用温水清洗肛门,以免引起感染,同时应定期到医院复诊,并告知医生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