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散寒的中药有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等。
1.附子
附子性大热,味辛、甘,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等。附子需要炮制后使用,炮制后的附子毒性降低,但仍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孕妇慎用附子;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2.干姜
干姜性热,味辛,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等。干姜的炮制方法有多种,不同炮制方法的干姜功效略有差异。炮姜长于温中止血、止呕;干姜偏于温中回阳。
3.肉桂
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等。肉桂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4.吴茱萸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吴茱萸的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吴茱萸。
5.小茴香
小茴香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小茴香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6.丁香
丁香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丁香的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丁香。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温中散寒中药,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孕妇、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使用中药时需要更加谨慎,如有必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