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即腹泻,恶心想吐、腹泻可能是饮食不当、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胆囊炎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针对原因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进行治疗。
1.饮食不当
摄入不洁食物,如变质、受污染食品后,胃肠道黏膜受到直接刺激,导致蠕动异常,伴有腹泻症状。同时,不洁食物中的细菌、病毒或毒素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刺激胃肠道神经末梢,触发呕吐反射。
患者应暂停进食固体食物,改为清淡流食,如米汤、青菜汤、鸡蛋羹等,避免加重胃肠负担。还需要保持每天的饮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以预防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
2.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导致胃排空延迟,食物滞留,刺激胃壁机械感受器,引发恶心、早饱。疾病期间肠道动力异常,还可能会干扰水分吸收,导致腹泻或便秘交替。
患者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跳绳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轻胃肠负担,改善恶心、腹泻等临床不适症状。
3.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多由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引起,病毒侵入胃肠道后,破坏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反应。病毒毒素刺激胃肠道神经,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胃肠型感冒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嘱咐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片、阿昔洛韦片以及注射用更昔洛韦等,能够抑制病毒的生长繁殖,从而促进病情恢复。
4.急性胃肠炎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侵入胃肠道后,会释放内毒素或外毒素,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黏膜损伤,引发剧烈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
急性胃肠炎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诺氟沙星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头孢克肟胶囊等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胃肠不适症状。
5.胆囊炎
胆囊组织受到炎性因子的刺激会造成胆囊收缩功能受损,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汁淤积。胆汁酸反流至胃内,刺激胃黏膜,进而引发恶心、呕吐、腹泻。
胆囊炎患者应遵医嘱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注射用厄他培南钠等,可以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病症并促进康复。
建议频繁出现恶心、腹泻症状,且伴随腹痛、乏力或发热等不适感的患者,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