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其中重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60g/L。引起重度贫血的原因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具体原因有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外在因素、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等。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其中,重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60g/L。那么,重度贫血是怎么引起的呢?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原料缺乏
(1)铁元素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可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2)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是DNA合成的必需辅酶,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3)其他造血原料缺乏:如维生素B6、维生素C、铜、钴、锰等缺乏也可引起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1)骨髓造血抑制: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2)骨髓浸润: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可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
(3)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引起贫血。
3.其他原因
(1)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衰竭、肝硬化、慢性炎症性疾病等可影响造血原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红细胞膜稳定性降低,容易破坏。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可导致红细胞酶活性降低,影响红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3)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可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贫血。
2.红细胞外在因素
(1)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可导致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加速红细胞破坏。
(2)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可损伤红细胞,导致溶血。
三、失血
1.急性失血
(1)创伤:如手术、外伤等可导致大量失血。
(2)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可导致自发性出血。
(3)其他: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可导致急性失血。
2.慢性失血
(1)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可导致月经过多。
(2)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可导致慢性失血。
(3)其他:如鼻出血、咯血等可导致慢性失血。
综上所述,重度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外在因素、失血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如果出现重度贫血,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染等,有助于预防贫血的发生。
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由于生理特点不同,贫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孕妇在孕期由于血容量增加,对铁、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需求增加,如果不注意补充,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饮食不均衡,容易发生营养性贫血。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造血原料吸收减少,容易发生贫血。因此,特殊人群应更加注意预防贫血的发生,如有必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造血原料或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