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样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和腹部包块等,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分段刮宫、宫腔镜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方法,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因素密切相关,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妇科检查、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积极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等疾病、保持心情愉悦等。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病理类型,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其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主要症状包括:
1.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主要症状,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有恶臭。
3.下腹疼痛:多为腰骶部或下腹疼痛,常发生于未绝经的妇女。若肿瘤累及子宫颈内口,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4.腹部包块:腹部增大,下腹或盆腔部可触及肿块,质硬,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触及宫旁转移性肿块。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1.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赘生物等。
2.分段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用的刮取子宫内膜组织的方法。
3.宫腔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有无赘生物,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4.细胞学检查:可通过宫腔冲洗、涂片或吸取子宫内膜进行细胞学检查。
5.其他检查:如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等检测,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对于早期患者,手术治疗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晚期患者,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放疗和化疗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激素治疗主要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患者预后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此外,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治疗方案等也会影响预后。
预防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肥胖。
2.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B超、宫颈涂片等,及时发现和治疗妇科疾病。
3.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积极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等疾病,防止病情进展。
5.保持心情愉悦,减少精神压力。
总之,子宫内膜样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女性朋友们应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