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文本介绍了“生理性贫血”的定义、原因、症状、应对方法等内容,强调了“生理性贫血”一般不需要治疗,可通过饮食和体检来处理,如有其他疾病则需就医治疗。
胎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¹²/L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一般不需要治疗,因为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造血原料的需求增加,婴儿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足以满足造血的需要,“生理性贫血”会逐渐改善。如果婴儿出现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可能是贫血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铁剂或输血治疗。
在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血制品、瘦肉等,同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铁的吸收。
此外,还要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监测血红蛋白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贫血问题。如果婴儿有其他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会导致贫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