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护理诊断包括体温过高、组织灌注量改变、有感染的危险、焦虑/恐惧、知识缺乏,护理措施分别为密切监测体温、观察组织灌注情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给予心理支持、讲解疾病知识等。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原因:败血症是由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释放毒素,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原体的感染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导致发热。
护理措施: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
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保持病房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患者衣着宽松舒适,以利于散热。
2.组织灌注量改变:与败血症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有关。
原因:败血症可导致全身小血管收缩,微循环淤血,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皮肤颜色、湿度、尿量等,判断组织灌注情况。
给予患者适当的卧位,如抬高床头30°-45°,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心功能。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保证输液通畅,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输入量。
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以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3.有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原因:败血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难以控制。
护理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静脉穿刺、导尿等,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服,勤翻身,避免压疮的发生。
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4.焦虑/恐惧:与对疾病的担忧、陌生的环境有关。
原因:败血症患者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存在担忧,同时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关心患者的感受,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介绍医院的环境和规章制度,让患者感到安全和舒适。
鼓励患者家属陪伴患者,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5.知识缺乏: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有关。
原因:患者对败血症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无法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用药方法、饮食注意事项、休息与活动等。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正确测量体温、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等。
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如宣传册、视频等,让患者及家属可以随时学习。
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综上所述,败血症患者需要密切的护理和关注。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改善组织灌注,降低感染的危险,缓解焦虑/恐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和关注,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