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以下是关于手足口病的一些注意事项:
1.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如厕后、接触疱疹/皮疹后。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餐具等。
2.家庭护理
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症状消失后一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给患儿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注意患儿口腔护理,饭后用温水漱口。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就医指导
若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并告知医生患儿的接触史和症状。
就医时应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遵医嘱进行治疗,按时服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如需住院治疗,应积极配合医院的护理和管理。
4.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
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晨午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患儿。
保持教室和宿舍的通风换气,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
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儿童饮食安全。
5.疫苗接种
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可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重症发生率。
家长可根据当地的疫苗接种政策,带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6.其他人群防控
成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儿。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
总之,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家长和社会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提高防控意识,共同保护儿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