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理论,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脏腑、组织、器官密切相关。胳膊上有六条重要的经络,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了解这些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主要病症: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属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症:本经异常变动就会出现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3.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心系向上的脉:夹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穴),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症: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厥,手掌心热。
4.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膈肌,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穴)。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症:本经异常变动就会出现下列病症:耳聋,目黄,颊肿,颈部、颔部、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5.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来属于心包络,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胸中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穴),上行抵腋窝中,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行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穴)。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末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症:本经异常变动就会出现下列病症:心痛,心烦,掌心发热。
6.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出于前臂伸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三角肌后缘,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三焦。胸中支脉:从膻中分出,向上出于缺盆,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目外眦(丝竹空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耳部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症:本经异常变动就会出现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肿,喉痹,目外眦痛,颊痛,颈部、颔部、肩、上臂、肘外侧痛,无名指不用。
总之,胳膊上的经络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密切相关,通过刺激和按摩这些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阴阳等,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络按摩需要专业的医生或按摩师进行操作,以免造成损伤。同时,对于一些患有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进行经络按摩时需要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