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
1.心肌损害: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
2.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3.心室前负荷不足:如二尖瓣狭窄、心包积液等。
4.心室后负荷不足: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症状主要包括:
1.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2.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样痰,有时可带血丝。
3.乏力、疲倦:运动耐力下降,稍活动即感乏力。
4.心悸、心跳加快:感到心跳有力,甚至有心前区不适。
5.水肿:下肢水肿、腹水、胸腔积液等。
6.食欲不振、腹胀: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不良。
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常用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冠状动脉造影等。
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
1.病因治疗:针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梗死等。
2.改善症状:减轻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预防心力衰竭的进展:使用药物预防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恶化。
4.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于某些心力衰竭患者,可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改善心脏功能。
5.心脏移植: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力衰竭的预防主要包括:
1.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
3.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
4.避免诱因:感染、心律失常、过度劳累等。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