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35-50岁女性,女性患者约是男性患者的3倍,主要表现为关节痛、畸形,还可出现发热、类风湿结节、心包炎、胸膜炎、肺动脉高压、肾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脊髓受压、脑血管疾病等关节外表现。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控制炎症、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不明,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35-50岁女性,女性患者约是男性患者的3倍。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节表现:多关节受累、双手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受累,多呈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疼痛,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常见的畸形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孔花样畸形等。
2.关节外表现:
一般表现:可有发热、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及淋巴结肿大。
心脏受累: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还可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律失常等。
呼吸系统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等。
肾脏受累:多为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
神经系统受累: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受压、脑血管疾病等。
血液系统受累:可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或减少。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标准包括: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4.对称性关节肿(≥6周)。
5.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控制炎症、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
1.一般性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制动、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
抗风湿药:可改善病情,延缓病情进展。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但不能根本上控制病情。
生物制剂:针对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
3.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关节畸形影响功能、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避免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并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关节保暖,避免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