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关节炎期、间歇发作期、慢性关节炎期和肾脏病变,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尿酸水平、关节滑液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痛风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急性关节炎期: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伴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局部皮肤温度高、触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其中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与脚掌连接的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肘等关节。
间歇发作期: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称为间歇发作期。此后可出现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等。
慢性关节炎期:痛风石形成是痛风的特征性表现,常见于耳廓、跖趾、指间、掌指等关节,也可出现在肘、膝关节伸侧、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部位。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鸡蛋。痛风石可导致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受限,甚至破溃、窦道形成。
肾脏病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可导致痛风性肾病,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痛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尿酸水平、关节滑液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
饮食控制: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
控制体重:保持理想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戒烟限酒:酒精可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避免饮酒。
药物治疗包括:
急性发作期: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症状。
间歇发作期和慢性期:主要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需要注意的是,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痛风复发。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孕妇等,痛风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