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改变引起的低血压,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常见于老年人、服用某些药物者、患有某些疾病者及长期卧床者。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针对病因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锻炼、合理饮食、避免诱因及定期体检。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晕厥等。
1.病因:
生理因素:多见于老年人群,自主神经功能退化,调节功能下降。
药物因素:服用某些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
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其他因素:长期卧床、大量出汗、腹泻、排尿过多等。
2.检查:
一般检查: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其他检查: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卧立位试验、倾斜试验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原因。
3.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劳累、情绪激动。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升压药物,如盐酸米多君、屈昔多巴等。
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糖、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等。
4.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合理饮食: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避免过度节食。
避免诱因: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及时补充水分。
定期体检:有低血压家族史、长期卧床、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信息: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改变引起的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常见于老年人、服用某些药物者、患有某些疾病者及长期卧床者。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针对病因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锻炼、合理饮食、避免诱因及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