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清洗肠道的方法主要有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三种,操作时需注意溶液的温度、浓度等,灌肠后让患者休息。
灌肠清洗肠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彻底清除肠道内粪便,为手术、检查或某些疾病的患者提供良好的肠道准备。
操作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液面高于肛门40-60cm,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插入直肠10-15cm,固定肛管,开放调节夹,使溶液缓慢流入。待溶液将要灌完时,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让患者平卧,保留10-15分钟后再排便。
2.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清洁肠道;为高热患者降温。
操作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同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将肛管插入直肠7-10cm,溶液缓慢灌入。
3.保留灌肠:
目的: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操作方法:让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肛管插入直肠15-20cm,溶液缓慢灌入。操作时应注意:肛管要细,插入要深,液量要少,压力要低,速度要慢,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以便于药物吸收。
灌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好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
2.灌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腹胀、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灌肠后要让患者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灌肠效果。
4.肠道手术、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不宜灌肠。
总之,灌肠清洗肠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在进行灌肠时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