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信号的产生、传导或抑制出现异常,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方式等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电生理机制、离子通道病变、心脏自律性异常、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药物作用、心血管疾病等。
1、电生理机制
心脏电生理机制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心脏由心肌细胞和心脏间质组成,心肌细胞具有电兴奋性,可以通过电信号传递引起心脏搏动。当心肌细胞的电信号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2、离子通道病变
心脏的电信号传导与离子通道的开闭密切相关。当离子通道出现病变或功能障碍时,会引起心脏电信号的异常,进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心律失常疾病都与离子通道的病变有关。
3、心脏自律性异常
心脏自律性是指心脏能够自动产生电信号并引起搏动的特性。当心脏自律性异常时,会导致心脏异常搏动或心律失常,例如,心房颤动就与心房自律性异常有关。
4、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心脏传导系统是指将电信号从心房传到心室并引起心脏搏动的电路系统。当心脏传导系统出现异常时,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例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疾病都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有关。
5、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脏电信号的传导,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6、心血管疾病
许多心血管疾病可以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