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是指耳膜(又称鼓膜)上出现的类似洞状小孔,这种穿孔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伤、炎症、气压骤变、急性传染病和药物毒性反应等。可以进行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抗炎治疗、生活护理、预防治疗等。
一、病因
1.外伤性损伤钝性工具(如掌、拳等)打击、颅底骨折等,可导致鼓室压力急剧变化,使耳膜受到冲击而破裂。
2.炎症感染炎性耳膜穿孔主要由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引起,炎症因子刺激可能导致耳膜组织受损,出现穿孔。
3.气压骤变由于突然的压力差引起鼓室内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导致鼓室内外压力不平衡,进而造成耳膜穿孔。
4.急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导致内耳道水肿和充血,当病变累及到中耳时,则会引起鼓室积液,从而诱发耳膜穿孔。
5.药物毒性反应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对耳膜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其发生炎症、坏死甚至穿孔。
二、治疗
1.物理治疗通过红外线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2.手术治疗耳膜穿孔患者可以遵医嘱采取传统手术和鼓膜修补。传统手术治疗,是在耳内或耳后开刀,取自体组织植入鼓膜位置,但术后易出血,并可能产生后遗症。鼓膜修补包括手术方法和烧灼方法,手术方法需开刀,烧灼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鼓膜大穿孔等患者。
3.抗炎治疗如有中耳炎症流脓,应予抗炎治疗。常见药物有头孢、青霉素、氧氟沙星等。
4.生活护理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食用冰激凌、火锅等生冷、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身体恢复。
5.预防治疗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减少噪音对鼓膜的刺激。不要经常掏耳朵,以免划伤皮肤造成感染或损伤鼓膜。学习正确的擦鼻涕方式,避免过于用力导致鼓膜两侧压力不同。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降低耳朵被感染的概率。避免用水冲洗耳道,防止水分在耳道内堆积滋生细菌。
出现耳膜穿孔后遵医嘱进行科学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患者不用过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