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供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会出现胸痛等典型症状,也可能有上腹部疼痛等不典型症状,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预防。
1.原因
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
2.症状
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典型的胸痛,多发生在劳力或情绪激动时,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可达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不典型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疼痛、左肩和左上肢麻木、呼吸困难等。
3.检查
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4.治疗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
5.预防
心肌缺血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等。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药物预防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
总之,心肌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如果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正规的治疗。同时,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