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有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呼吸功能下降等。治疗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一、早期症状
1、疼痛周身骨骼疼痛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至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骨折通常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骨质疏松会导致骨骼损伤、脆弱。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
1、调整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钙质及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量,如鱼肉、豆腐、虾肉等,有助于改善骨健康。同时,保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此外,每天适量晒太阳,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的重要治疗手段。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用药,可以直接增加体内钙的含量,并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此外,还可以使用活性维生素D、重组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双膦酸盐类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促进钙吸收、促进成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等,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状况。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也是骨质疏松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包括振动疗法、磁疗法、牵引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骨细胞生长和修复来增加骨密度,同时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骨密度和相关指标。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