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出现小水泡还发痒,可能是足癣、湿疹、汗疱疹、接触性皮炎、手足口病等原因引起的。
1.足癣
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比如与患者共用拖鞋、洗脚盆等。足癣可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糜烂型等,水疱型主要表现为足部出现小水疱,可融合成大水疱,疱液澄清,壁厚而发亮,伴有瘙痒。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严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避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2.湿疹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过敏、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湿疹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足部也可受累。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伴有瘙痒。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伴有瘙痒。患者可遵医嘱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治疗期间要避免搔抓和烫洗,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汗疱疹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过敏、感染、精神因素、遗传等因素有关。汗疱疹好发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冬季可自愈。汗疱疹可发生在手掌、足底、手指、足趾等部位,表现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疱液澄清,壁厚而发亮,伴有瘙痒或烧灼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手足部干燥,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4.接触性皮炎
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过敏原,原发性刺激物,如强酸、强碱等,接触性过敏原如镍、铬、钴等金属及其化合物,某些植物的叶、茎、花、果等。接触性皮炎可发生在任何部位,足部也可受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伴有瘙痒或烧灼感。去除病因后,皮损可逐渐消退。治疗期间要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质,避免搔抓和烫洗,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水疱,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重型手足口病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良好,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