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主要由于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光照射不足、生长过快等原因引起。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神经兴奋性改变等,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较大影响。以下是关于小儿佝偻病的一些常见症状:
1.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以手指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颅骨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按乒乓球,故称乒乓头。
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似鸡胸;严重佝偻病患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称为肋膈沟或郝氏沟。
四肢及脊柱:腕、踝部膨大,形成佝偻病手镯或脚镯;腿部畸形,形成O形腿或X形腿。
2.肌肉松弛
腹部膨隆:腹部膨隆如蛙腹。
脊柱软弱: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脊柱软弱无力。
3.神经兴奋性改变
多汗:常伴有夜间多汗,与温度无关,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小儿头颅不断摩擦枕头,久之颅后可见枕秃圈。
烦躁:患儿常烦躁不安,睡眠时易惊醒,哭闹不止。
抽搐:严重佝偻病患儿血钙降低时,可出现全身惊厥、手足抽搐或喉痉挛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并非每个佝偻病患儿都会同时出现,且症状的轻重也因个体差异而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小儿佝偻病,预防胜于治疗。孕妇和乳母应多晒太阳,饮食应富含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物质。婴儿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IU,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每日800~1000IU,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同时,应让婴儿多晒太阳,冬季出生的婴儿更应注意这一点。
此外,小儿佝偻病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调整饮食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小儿佝偻病对小儿的健康有较大影响,家长应重视预防和治疗。如果发现孩子有佝偻病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