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病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肿瘤性结节、囊肿、炎症性结节等。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甲状腺内的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随甲状腺而上下移动,质地较硬,无粘连无压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声音嘶哑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甲状腺B超、甲状腺核素扫描、颈部X线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对于良性结节,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对于恶性结节,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不一定是硬块,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随甲状腺而上下移动,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
病因:
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碘摄入量过高或过低、食用致甲状腺肿的物质、服用致甲状腺肿药物或甲状腺激素合成酶缺陷等。
肿瘤性结节:甲状腺良性腺瘤、甲状腺乳头状瘤、滤泡细胞癌、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淋巴瘤等甲状腺滤泡细胞和非滤泡细胞恶性肿瘤以及转移癌。
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退行性变和陈旧性出血斑囊性变、甲状腺癌囊性变、先天的甲状舌骨囊肿和第四鳃裂残余导致的囊肿。
炎症性结节: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均可以结节形式出现。极少数情况下甲状腺结节为结核或梅毒所致。
临床表现:
甲状腺内发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与周围不粘连,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质地较正常腺体略硬,无粘连无压痛的肿块,可长期维持原状或缓慢长大(30%~50%的患者)。
甲状腺腺体内的结节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楚,直径一般3~4cm,结节较硬,硬度可超过实质性肿瘤,小囊肿一般无症状,巨大囊肿可产生压迫症状,如疼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
起病急,有发热、咽痛及一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而较硬,甲状腺腺体内的结节大小不一,可为单个或多个,质地较硬局部疼痛,并常向耳后,后头顶部放射,伴有甲状腺体部位显著疼痛和压痛。
起病与发展过程缓慢,甲状腺肿大可不对称,结节坚硬且与腺体外邻近组织广泛粘连、固定,局部有隐痛和压痛,伴有明显的压迫症状,但局部淋巴结不肿大,多见于中年妇女。
检查:
血清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因病因不同而异。
甲状腺B超:可显示结节为实性、囊性或混合性病变,单个的实性结节,恶性的可能性较高,混合性结节同样也有恶性的可能,而单纯的囊性结节则恶性的机率较少。
甲状腺核素扫描:根据结节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能力分为“热结节”和“冷结节”。“热结节”是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几乎多为良性。“冷结节”则有癌的可能,但多个“冷结节”多为良性腺瘤或结节,此外,若结节内有出血或囊性变,也可表现为“冷结节”。
颈部X线检查:结节上有细小或砂粒样钙化者,可能为乳头状癌的砂粒体。大而不规则的钙化可见于退行性变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癌。如在气管像中见有浸润或变形,则提示有恶性病变。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该检查操作简单、安全,对鉴别良恶性结节帮助很大。
诊断:
具有多年甲亢或甲减症状,曾经过治疗,到一定阶段自行停药,病情再发,而且有消瘦、多汗、手抖等症状,更应加以怀疑。
曾做过甲状腺手术、同位素治疗、外照射治疗及其他颈部及胸部恶性肿瘤放疗的病人,应定期复查,警惕甲状腺癌的发生。
儿童期出现的甲状腺结节50%为恶性,发生于青年男性的单个结节,也应警惕恶性的可能,如果新生结节或原有的结节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怀疑恶性病变。
甲状腺结节若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且质地坚硬、固定,或伴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总之,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B超等,以明确结节的性质。对于良性结节,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B超即可;对于恶性结节,需要及时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