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代谢异常所引起的,具体原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汁排泄障碍等,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光疗、输血或换血治疗等。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时,会释放出过多的胆红素,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
对于溶血性贫血,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或接受脾切除手术治疗等。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可通过蓝光照射(光疗)促进非结合胆红素的转化,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必要时进行输血或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2.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等会导致肝细胞受损,进而影响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使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引发黄疸。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干扰素、水飞蓟素、复方甘草酸苷等药物进行抗病毒、保肝治疗。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补充营养,促进肝细胞修复。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肝移植手术。
3.胆汁排泄障碍
胆道梗阻等因素会阻碍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胆红素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在体内积聚,形成黄疸。
对于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治疗目标是解除梗阻,包括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支架置入等,以恢复胆汁的正常流通。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可考虑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等姑息性治疗。